△六征 又计心在 根境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又自思惟:此心内无所知,不成在内。身心相知,不成在外。今 既相知矣,却又无见,是知此心不在内外与根,当在中间。佛言:所谓中 者,为在身中,为在境中?若在身中,即同在内。若在境中,必须立表。 一有所表,东看成西,南观成北,表体无定,心则杂乱。阿难言:我所谓 中,非指身处之中,乃根尘之中也。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 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尘中,即为心在。佛言:此心若在根尘之中,则 此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兼二则不得称中。何者?物体杂乱,物非体 知也。物者根尘,体者心体,根尘无知,心体有知,物与心体,成敌两立, 以何为中?不兼,亦不得称中。何者?不兼根,则独有根,在根非知也;
212 从(從):原作“後”;原注:疑“復”。 据经文改。 213 成:原作“称”,据经文改。
176
不兼境,则独有心,在心非不知也。非知不知,则无体性,中为何相?是 故当知,在中之说,无有是处。
△七征 又计无着, 名之为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至)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又举佛常言:觉知分别心性,不在内外中间,倶无所在,一切无 着。我将无着,名为心不?佛言:凡所有相,名为一切。汝不着者,是谓 物为有耶?为无耶?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可着,而名不着?若是其非 无,非无即相,有相即有所在,云何不着?是故以一切无着,名知觉心者, 无有是处。夫虚妄浮心,缘虑而有,本无定体,亦无定所。以上七番,破 其妄所,意在显真。其如阿难未悟,故下重请示。 孤山曰:“总此七番,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 性,中间似共性,随合无着,似无因性。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 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是故如来七番逐破,使介尔妄心,无 逃避处。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此言外意也。
△辨见品第二
《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是知心之所以有生死 者 214,目为之牖也。迷中倍人,转见于物,遂尔迷真。以故世尊急为提点, 使知吾人见性原自不迷,乃吾常住不还之主人。而彼前尘分别影事,去则 不留,不可认以为真。故尝喻之:见如镜体,物如影事。物去而镜体常明, 未见有变灭者。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215
阿难因前征发,乃知迷妄。于是哀请,求诣真际,愿示奢摩正路。佛 言: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与诸行人,不成正果,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214 “死”字原阙,据《黄帝阴符经》经义补。 215 原解: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
177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 216。何谓缘所遗者?是缘生则虚妄想像,颠倒影事, 如人徒见镜影而忘镜体,故真性遗失,今当与汝决择。因举臂屈指,为光 明拳,问阿难见不?阿难言:我见世尊举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 谁见?阿难答言:我将眼见。佛言:汝以眼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 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 言:咄哉!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自失,白佛言:此非我心,当名何 等?佛言:此是前尘虚妄想相,惑汝真性,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 常,故受轮转。此一提醒已后,节节紧凑,更宜熟玩。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世尊欲令阿难及一切众生,惑妙明心,得清净眼,故上与征心,此复 辩见。承上光明拳耀心目,设为譬喻,而问阿难: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若无汝眼,不成汝见。是义均不?此义本不均,而阿难曰均。佛谓:是义 不然。何以故?若无手人,拳毕竟灭。而无眼人,见未尝灭也。今举盲人 而问,必言:我今眼前惟见黑暗 217。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使 无眼之人 218,忽得眼光,睹见前尘,作种种色,是名眼见;何异黑暗之人, 忽得灯光,见种种色。还是眼见,抑是灯见?当知灯能显色,能见色者, 是眼非灯。以譬眼能见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知见不由眼,而直在心, 则真悟见性,直超形累,而可以得清净法眼矣。而阿难犹未悟。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219
佛告大众:我初于鹿野苑中 220,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四众言:一 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因何悟,得成圣 果?憍陈如起白佛言:我于大众,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得成斯 果。何谓客尘?譬如行客食宿旅亭,事毕束装前途,不遑安处。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我将以是不住者名为客义,住者名为主义。又如清旸升天,光 入隙中,见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我将以是澄寂者名为空义,若
216 缘所遗者:原作“所遗失者”,据经文改。 217 惟:原本作“性”。据经文改。 218 “人”字原阙,据经文补。 219 原解:网相,即轮相。光手,即光明手也。○“客尘”二字,提得甚好,亦 可合喻。 220 鹿:原本作“塵”,据经文改。
178
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如是。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然 而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隙之尘,拂之实难。所以俱生烦恼,必须五阴 尽者,方得荡绝,详在十卷。即时如来屈五轮指,屈已复,已又屈。 问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手掌众中屈。佛言:还是我手 合,抑是汝见合?阿难言:是如来手,非我见故。佛言:如是,如是。 初问合,以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以明不住之客。是知动摇合,皆 在境而不在心,亦明甚矣。于是世尊举掌飞光,耀彼阿难,阿难左右顾盼, 头动不止。佛言:是汝头动,为汝见动?阿难言: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 无有止,谁为动摇?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轮转
若复众生,以动摇者名之为尘,不住者名之为客。亦已认明,当下讨 个分晓。汝观阿难,头自动摇 221,见自无动。及观我手,拳自合,见无 卷舒。则彼无动摇,无卷舒者,是名何物?独非汝之真性乎!云何众生以 动为身,而不知不动者之非身。以动为境,而不知见境者之非见。认物为 己,遗失真性。轮回是中,自取轮转,不亦宜乎?盖责其认客尘而遗自性 也。 温陵曰:“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为客尘。如手之 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寂,他无所有。则诸凡妄动,本不可 得。而汝众生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而遗真性,颠倒行事。 轮回流转,实兆于此。曰‘是中自取’,真性之中,本无流转,咸自取尔。 欲其即迷处而悟也。” …………………… …………………… ……………………
221 自:原本作“目”,据经文改。
179
第十二卷 续编四
楞伽要旨
陆西星
参佛弟子、白门前博士复斋居士顾以庶请注《楞伽要旨》来书:庶无 似,仰承先君宝幢居士之灵宠,净业既成,莲香满室,先君曰:“行矣, 行矣!”遂集诸禅,朗诵西方佛号以资送之,举手长别。庶攀号莫从,猛 思如来西方往生之语,审谛不狂,以故大乘法宝,皈命信顺。猥以文术支 离,闻见肤浅,惽不能进。往于具区老师处,见有坏僧自称善知识者,亦 尝虚心顶礼,见其喝棒浪加,心窃疑之。夷考其行,率旨为利、为名,了 无及人之益,而且高自标榜,前无古人。佛法之坏职由是辈,诚可憾也! 往与荆川先生会于灵谷,语及是辈,先生曰:“佛法精微秘密,必非若辈 之所能了必得。吾辈之具有慧力者,左加整顿一番,方得披云见日,有大 透彻。”乃今观之,老丈非其人耶!仆于《南华副墨》中已知老丈才识之 非常矣!比读《楞严述旨》,简明畅达,间出新语,则虽古德如环师,犹 当敛手敬服,此其表章功德,高出寻常。先君西方净业,只能自利,不能 利他,万万不及也。但《楞严》之外,更有《楞伽》一经,难读难解,虽 有古今注疏,不精不详,后学何观?更望老丈研精覃思,直写所得,成此 一部度世全书,实大幸也。请毋以难自诿,。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精 诚所感,必有神力加被,面见言说,莫知其然而然者,于此广施法润,永 续传灯,功德岂小补哉!仆余生有幸,得闻法要,亦足慰我先君于西方, 虽死不死矣。注疏毋俟其成,少得一二纸,仆随手录之,快我心目。外具 酥酡、乳糜,少陈法供,用尽,当有续贡,毋以仆仆为罪。弟子以庶稽首 和南。 予注《楞伽》,其诱掖奖劝博士顾公复斋之力居多。注成,方拟序之, 未逾年,忽已物故。旧笥中藏有遗书,遂刻之以志耿耿。复斋备言尊君往
180
生之事甚详,莲香满室,莫知自来,众其闻之,亦大奇特,如来真实之语 岂欺我哉!壬寅年西星志
《楞伽经句义通说要旨》絮言八则
淮海参学弟子、八十三翁陆西星长庚述
《楞伽经》自达摩以授二祖,入震旦来,人颇苦其难读难解,以至有 宋眉山苏长公,尝惜其几为废阁仅存之书,笔而梓之,以毕乐全张公夙世 之愿,其意至矣。 今观是经句义,其难读者,句也,句有诘曲长短,循其段络,可以知 译者之体裁;难解者,义也,义有明晦浅深,会其征释,可以得问答之旨 趣。“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似无难者。 夫会文了义有三要焉:一要识宗旨,二要看话头,三要知究竟。此经 以语心为宗旨,以自觉圣智为究竟,以清净无相为智体,以如幻三味为智 乐。其中话头,以自心现量为缘影,以妄想计著为病源,以不起妄想,了 人法无我为对治,以水月、乾城、火轮、树影等为幻譬,以随顺不生尔焰 为正智,以转识成智为圣修之极功,以法无自性、外性非性为决定之断案, 以外道冥谛、神我为邪因,以世间生灭、断常为边见,以落有无、四句为 见过,于此印定,然后可读是经。 夫解牛而游刃有余者,得其肯綮也;破竹而迎刃可解者,数节之后也。 若不得其肯綮,而先攻其盘错,难矣,难矣!是经中句义有可读可解者, 试先读之,平其心,易其气,而不求甚解,优而柔之,厌而饫之,少得趣 味已,再进难者,则见曩所谓艰深而诘曲者,皆成平顺而莫予逜。其中所 以者何?何以故?如是如是故,自征自释,煞有分晓。 《楞伽经》当作另眼别看,所言“圣智”,即诸经中之“正觉”也; 所言“妄想计著”,即儒书中之“意必固我”也。妄想常在事先,计著常 在事后,妄想则成意必,计著则成固我。佛法正智中,则唯知普物无心, 顺事无情而已。师示我云:“普物即是有,无情即是空。合此有无字,佛 心自此生。”深有味乎其言之哉!《楞伽经》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不 佞强为分章,以便讲习,其中藕断连丝,殊途合辙,自非上智,鲜能领悟
181
于言意之表。要知“佛语心品”,本无多说,其言五法、三性、八识、二 我,转转入细,肯綮处只在无妄想计著,足以尽盖其义矣。末复扫 222以一 句“圣者如幻”四字,勿得轻易勘过,读《金刚》、《圆觉》、《楞严》 过,急须细读《楞伽》,此返而说到至约之地者,于此苦难甚可惜也。 《楞伽》力辨外道,如孟子之辟扬墨。不尔,则似是而非之,邪说骎 骎乎入于其中,而正道无由显矣。《楞严》致广大,《楞伽》尽精微。 五祖以《金刚》易《楞伽》,取其易读易解,然破相显宗、遣疑去执, 其义未始不同。 自觉圣乐,乃其心所独得,到此地位,直是峻绝,下劣人与说不得。 夫圣者如幻,如幻者,圣乐也。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不可知,是不可思议。 功德乃七地已上境界,实在受用,非虚语,亦非赞辞。然又当知一乘圣乐, 非二乘醉乐。(见二卷“一乘圣觉章”。)
222 扫,疑“归”字之误,因其字形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