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 阅读经典

陆西星《方壶外史》

192此《劝持叙》实系采自元代天如惟则禅师所撰《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以下 简称《会解》) 193 惟则:原本误作“惟识”。据《会解》改。 194 既:原本作“即”。据《会解》改。 195 扬:原本作“指”。据《会解》改。 196 立:原本作“直”;原注:直,疑“置”。据《会解》改。

168
十方界任运纵横。同入如来,妙庄严海。其教至矣,厥功懋哉!愧余之谬 而妄拟会通,乐法之深而重加赞劝。幸诸方之学者,试一披而览焉。
《叙》终

169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 一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明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 述旨 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李戴 印可 明中宪大夫直隶淮安府知府刘大文 明中宪大夫直隶扬州府知府杨洵 校阅 淮南后学陈南金 校定
△通释经题 197
夫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资万行? 无因无作,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究竟 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 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 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之 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之法;知一切圣 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 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始 于征心辩见,终于破阴褫魔,无非健相分别事也。 天如曰:“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坚固。 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得此定时,山河
197 此篇自“夫如来果体”至“无非健相分别事也”一段实系节引自宋代温陵禅 师戒环《楞严经要解》(以下简称《要解》)卷首之《通释经题》。

170
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当处寂灭 198。’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坚 固。”
△判说经先后 199 删定 旧文.
夫法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 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 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 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证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修, 直透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 授记作佛而已。《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谈常而终焉200。扶律 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 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于《法华》之后,亦称扶律谈 常。若然,则是扶律之后而又扶律,进修之后而又进修。前则加于《法华》, 后则赘于《涅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经证之,竛竮之子既 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灯明说《法华》以后, 中夜涅槃,释迦说《法华》已,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 如必以《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 尽诸漏,既于《法华》堪授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 法,而复不知真际。既已安住佛道,而复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 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者,盖以《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 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 慧均等,学行两全,而究竟趋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说也。论三经 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般若》以发明,次《楞严》而修证, 终《法华》而印可,然后尽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导达禅乘, 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
△正宗五分201
198 “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当处寂灭”一段,原本作“既 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当处寂灭”,据天如惟则禅师《会解》改。 199 此篇亦系据《要解》卷首之《通叙科判》删定而成。旁注所谓“删定旧文” 即指此。 200 谈常:原本作“常谈”;原注:“常”、“谈”疑倒。据《要解》改。 201 此篇亦系据《要解》卷首之《通叙科判》删定而成。惟原本中双行夹注所标 “五分”之起始卷次有脱漏,今均据《要解》补正。

171
此经正宗文五:一见道分。初由七征,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即第 一卷.。 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 即第二 第三卷 。复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 胜义性 四卷初 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证密因,故名见道分。二修道分, 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根本,为修行真基 四中 至末,决示 六根,舒结伦次,令解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 五至 六中,此利根进修之 一终也。故阿难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已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 复请安立道场,摄心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 六中至 七末 。 总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三证果分,始从凡夫,终大涅槃,历示增进 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故名证果分 七末 八中。四结经分,列示五门, 结显大旨 八 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惟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 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故名助道 八中 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 后证果。修证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复欲持 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枝歧 202,故说助道之法,最后垂范,遂入 流通而终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其大略如此。
202 枝歧:原本作“岐枝”,据《要解》改。

17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正 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通叙祗园结集之会。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拘絺罗博学 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优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203
通叙阿难误堕淫室之由。波斯匿,舍卫国王也。刹地利,王族也。旃 陀罗,屠脍淫酒之家。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204。于时复有恒沙 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 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 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 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 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 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205。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 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 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206?阿难白佛言:世尊,
203 原解:阿阇黎,轨范师。应器,钵也。○ 女是登伽之女,欲招阿难为夫婿。 其母以咒摄入,强之成婚,以故展转未就。此处正好体认时分。 204 原解:最初方便,即后“拣择圆通,一门超入”者。 205 原解:此数句乃一经之肯綮。 206 原解:谁何之问,正指心目。〇校者注:何,原作“可”,据上下文义改。

173
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207,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 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 208,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209,若不识知心目所 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 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征心品第一
阿难被摩登伽女以先天梵咒摄入淫室,将毁戒体。将者,且然未必之 辞。阿难道力,少见于此,但未全耳。佛为宣咒提归。深悔道力未全,启 请如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妙奢摩他,止也。三摩,观也。 禅那,静虑也。于是世尊为之决择真妄,以为密因。先问阿难言:汝何所 见,割爱出家?阿难言: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 落。是知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一切 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轮转。欲研无上菩提,正当辩其真妄。而起妄之源,由于心 目。如来首问阿难得其见相爱乐之源,问:汝心目,今何所在?以下七征、 八辨,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定体,由攀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须令破 断,然后可入止观正定。
△一征 答言识 心在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言:识心在内,眼根居外。佛言:汝身坐讲堂,先见如来,后瞩 园林。若使心在身中,自合先见脏腑。今不能然,是谓不见如来,见堂外 也。觉了能知之心,云住身内者,无有是处。
△二征 又疑识 心在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207 “由目”二字原阙,据经文补。 208 说:原本作“证(證)”,据经文改。 209 原解:将此心目生下许多征辨,正要知心目所在,好去征讨此个妄贼。

174
阿难又言: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譬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佛言:心若居外,则身与心自不相知,如彼之食,不能得此之饱。今眼见 我手,心即分别,是眼根心识,又似相知,云何在外?是故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征 又疑识心 潜伏根中.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者无有是处 阿难又悟:如佛所言,心不见内,则心不在内明矣。身心相知,则心 不在外明矣。如我思惟,了知此心,潜伏根里。譬如琉璃笼眼,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彼眼随见 210。是知觉了能知之心,不能见内,为在根故。分明 瞩外,为潜根故。佛言:汝谓心潜根内如琉璃合者,方其笼眼之时,见琉 璃不?阿难答言:实见琉璃。佛言:心潜根内,既能外见琉璃,何以不能 见眼?若能见眼,眼则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则汝言潜伏根内者, 无有是处。
△四征 又计见暗 名在身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又作如是思惟:众生脏腑居中,窍穴居外。有藏故暗,有窍则明。 又计我心在内,故眼见明,闭眼见暗。佛言: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 境界,为与眼对,不与眼对?若与眼对者 211,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 对者,云何成见?若合眼见暗,名在身中。眼见明,何不见面?若能见 面,则此了知之心,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则如我见尔面,见 尔面者,岂尔身乎?汝必执言,身眼两觉,则是一人应有二知,而汝一身 当成两佛矣。是故汝言,见暗名在内者,无有是处。
△五征 又计随所合 处,心则随有.
阿难言我尝闻佛示四众(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210 眼:通行本经文一作“根”。 211 若:原本误作“名”,据经文改。

175
阿难又自思惟:我今如是思惟,岂随境思惟者,即我心体耶?故随所 合处,心则随有,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夫以思惟为体者,特浮想耳,非 实体也。佛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汝谓心无 体也。心若无体,云何能合?若为有体,云何随合?若无体而能合者,则 如波旬所说‘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明矣。十九界、七尘、五谛、 六蕴,乃魔说之以惑首罗长者,见《涅槃经》。十九界、七尘,界在何处, 尘在何处?可以无体而能合乎?故曰是义不然。若为有体,则汝试自挃其 身,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当见身中;若从外入 212, 何不见面?既不见汝身中,又不能见汝面,心体何在?阿难言:见身见面, 自是眼见,以心知为见,非其义矣。佛言:眼若能见,则诸已死之人,尚 有眼在,应当见物。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汝谓见是眼见,是义不然。且 汝觉了能知之心,认为有体,试问此体为一体耶,为多体耶?在汝身中, 为遍体耶,不遍体耶?若一体者,手挃一支,四支应觉;若多体者,则成 多人 213,何体为汝?在汝身中,若遍体者,当同前挃,挃其一处,处处咸 觉;若不遍体,设汝以头足并触,头有觉者,足应无知。今汝不然,又非 不遍。是故汝言,随合随有者,无有是处。何者?不合则无,成于断灭, 常住真心,当不如是。夫以真心妙觉,常静常应,触处洞然,非内非外, 非一非多,非遍不遍,认以思惟,则去之愈远,阿难盖不知也。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经典
温馨提示: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