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所游江海涉历山川。途路疲劳奔驰南北。非为别事。乃为参寻知识决择死生。所谓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古投子云。一切世人向紧急处却闲慢。闲慢处却紧急。若欲出离生死。须遇善知识为增上缘。发明己事。实非小缘也。所谓青山长在知识难逢。故曰寻师访道为参禅也。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往曹溪六祖印证心地法门。了知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去无来。若悟此个法门。则了悟本来生死不相干涉。故云了知生死不相关也。若得如此也。妙用无穷通身应物。行住坐卧语默作做。举动施为折旋俯仰。无非皆在大寂定中明明受用。下文可见也。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祖宗门下头头垂示拍拍齐彰。传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动用运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长处华藏之海。晃晃而无尘不透。朝朝而溢目腾辉。岂劳妙辨以宣扬。何假神通而显示。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真如之性湛然不动。故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十二时中既动静皆为佛事。假饶有人以利刀毒药加及我。我则坦然闲暇无所畏也。故灵山会上有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以宿命智各现过去杀父杀母及诸重罪。于自心中各怀疑怖。于是文殊仗剑持逼如来。世尊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则名为害。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声赞言。文殊师利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天衣征云。作么生说个如剑佛亦尔。若明此个因缘。故能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也。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非独我今修此忍辱。乃至十方诸佛释迦如来尽皆修此忍辱苦行也。所言然灯佛者。世尊因地为雪山童子时。值然灯如来出世。将五百金钱亲买莲华往彼献佛。愿我成等正觉。然灯如来为其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说法度人与我无异。故云我师得见然灯佛也。忍辱仙者。世尊因地为忍辱仙人。在于山中修诸苦行。值歌利王与诸宫人入山游猎。王昼寝时诸宫人各去游山。忽见庵中有一仙人俨然独坐。是诸宫人俱来瞻仰。王起问诸近臣。宫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王怒躬自拔剑杀彼仙人。于其手足节节支解。时彼仙人神色不动。王怪而问曰。我今杀汝汝还嗔否。答曰否。王曰汝虽不言嗔。必怀嗔怒。答曰我心若嗔不得平复。我心不嗔。使我此身平复如故。言讫。即时仙人平复如故。王见甚异惊怖而走。至于中路天降风雨霹雳云雾。迷失道径终不能去。回入山中至仙人所求乞忏悔也。乃至舍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已至种种苦行非止一劫。故云多劫曾为忍辱仙也。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此乃真觉伤叹之辞也。未发菩提心已前。经无量劫受无量身。生死海中浪自出没无有了时。于不迁境上空受轮回。向无脱法中妄生缠缚。如春蚕之作茧。似秋蛾之赴灯。以二见之丝。缠无明之质。以无明贪爱之翅。扑生死之火轮。从生至死无有休息。如绳系飞鸟。放去又还来。故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也。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自从顿悟了一切法皆悉无生。则于诸荣辱之境有何忧喜。良由至人于生死界内得其自在。故寒山诗云。庄生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皈此有时。唯须一番泊。死作馁青蝇。吊不劳白鹤。饿着首阳山。生廉死亦乐。若得其旨即顿悟了无生也。于诸荣辱何忧喜者。既能顿悟无生。生死尚得自在。即知荣辱之境则可外矣。荣辱既忘。忧喜之心从何而有也。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入深山者。则非阓闹之处也。住兰若者。具足应云阿兰若。即僧舍也。岑崟者。山之高貌也。长松下者。即物外优游之地也。见性之人随缘度日任性逍遥。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随处建立应物无方。无不可也。白云青嶂。松下水边。皆道人之境界也。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萧洒。
优游者。不拘系之貌也。出家之士识心达本。优游三界脱洒四生。不为尘劳萦绊。逍遥自在。静坐安居。故雪豆云。出家儿得与么尊贵。得与么高上。万乘位高而不挹。五侯门峻而不趍。目对千山心闲一境。重重嵓树垂阴善吉之门。叠叠溪云布彩维摩之室。此中相见。岂不快哉也。
觉则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觉了一切诸法即不施有为功行也。有为功行非究竟也。故寒山云。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一朝福报尽。犹若栖芦鸟。还作牛领虫。六趣受业道。况复诸凡夫。无常岂长保。以此而知。有功之功功皆无常。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故云一切有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住相布施者。不与般若相应。为着相故成有为功行。非究竟。故古德云。若般若不修。万行虚设。所修功行不能称性也。所言布施者。运心广大谓之布。推己惠人谓之施。故曰布施也。即六度之一度也。生天福者。所感果报只生天之福也。终非究竟。譬如仰箭射空。终不至天也。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势力既尽终坠于地。人天福谢亦复如是。所谓人间四相天上五衰。皆福谢之相也。所言四相者。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死相也。五衰者。一花冠堕地。二目睫瞤动。三眷属离散。四身光自灭。五不乐本官也。招得来生不如意者。古德云。人天福报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娱乐。临命终时福尽业在。返堕恶道受种种苦。故云招得来生不如意也。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故知诸位小乘人天福报有为之法皆非究竟也。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清净觉地。此之一路。从来千圣不曾蹈着。向第二门中略凭言说。所以西竺初祖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则法法绝待。尽皆照体独立。如指不自触。如刀不自割。如地不自坚。如水不自湿。如火不自热。如风不自动。如耳不自闻。如鼻不自嗅。如舌不自了。如身不自觉。如意不自知。如眼不自见。所以云。若眼作眼解则生眼倒。若眼作无眼解则生无眼倒。若执有眼即迷其无眼。由有眼故则妙见不通。故经云。无眼无色。复有迷眼作无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经云。譬如眼败之士。其于五色不能复利。诸声闻人亦复如是。唯其如来得真天眼。常在不昧。悉见诸佛国土。以不二见故。即不同凡夫。所见悉能见故。不同声闻。所见不同凡夫所见。谓之超凡。不同声闻所见。谓之越圣。既能超凡越圣。即达佛之知见。故云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若得其本。末可知也。古德云。今之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唯播顿宗。禅讲相违。胡越之隔。由是人与法差。法与人病。佛意本末难见散义浩博难寻。然而泛学虽多。秉志极少。以本接末则可知矣。故云但得本莫愁末也。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宝月喻解脱真智。境智冥合莹彻十方。烁烁灵光腾今腾古。犹如琉璃盘内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如意珠者。摩尼宝珠也。唯此一珠具诸功德。于诸宝中此宝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宝也。经云。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妄与人。此之一宝非从外得。但犹一切众生妄念盖覆不能明现。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虽明不照。似宅中宝藏。似有如无。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赈济有情。用无穷尽。故云终不竭也。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
入夜月华牕底白。有时松韵枕根清。此个消息。设使千圣出兴。具无碍辨才。也说不及。放一线道。且向建化门中略凭话会。强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一切众生虽生其中而不自知。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圣。虽难可见。只在目前。山高海阔柏短松长。柳绿花红莺吟鹤唳。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若是本分道人。一觉直到天晓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佛性。或谓之戒珠。或谓之心地。或谓之心印。皆一法也。随其功用各得异名。能觉知故名曰佛性。莹净无垢名曰戒珠。能生诸法名曰心地。号令群品名之曰印也。虽有三名而无三法。以此而推。森罗万象触目遇缘。器界山河皆同一体。雾露云霞尽非他物。故曰雾露云霞体上衣也。
降龙钵。解虎锡。
钵盂锡杖皆道具之名也。钵盂即应量器也。锡杖者。振作锡声也。所言降龙钵解虎锡者。名随缘起而得名。降龙钵者。因世尊降火龙外道也。昔者有三迦叶投佛出家。退失道心。侍火龙外道。佛观其根性既熟。即往度之。尔时往彼求宿。时迦叶言。此无空室可宿。唯有火龙石窟。还可宿否。佛往彼宿。是时中夜火龙现通。鼻中出烟鳞甲生火。逡巡炽然欲害于佛。尔时世尊即起慈心。现三昧火。渐渐明莹。火龙毒火返自烧身无处逃避。唯见世尊宝钵之中清凉广大。乃自投身入于钵内。故名降龙钵也。解虎锡者。始因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定。见二虎斗。即以锡杖以中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此名焉。故云降龙钵解虎锡也。
两钴金镮鸣历历。
两钴者。表真俗二谛也。六镮者。表六波罗蜜也。中心表中道也。鸣历历者。振锡之声。上士闻之即可入道。小乘锡杖即四钴十二镮也。四钴表四谛。十二镮表十二因缘。中心浮图表住持 三宝也。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只如大师当时持往曹溪亲见六祖。绕禅床三匝。大振一下。且道成得什么边事。明眼衲僧试定当看。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是外现威仪标其形体虚然自谓任持也。故宝公云。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方。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岂虚事持耶。如来宝杖亲踪迹者。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为圣人标帜也。故曰如来宝杖亲踪迹也。如或不荐。问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不求真。故越凡夫法也。不断。妄故越二乘法也。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断烦恼求菩提。证有为涅柈。故非究竟出离之道也。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断妄。则知真妄二法本无相状。故宝公云。也无头。也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故云了知二法空无相也。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上句展转拂迹。下句直明真谛也。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永嘉切恐后人落在空无相中。故有此点示也。言无相者。即无诸事法也。无空者。即无诸理法也。无不空者。则能遣之法亦空也。即是如来真实相者。即入如来无相微妙法门也。
心镜明鉴无挂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心镜既明。鉴物无碍。传曰。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接众象尽入其中。无有窒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古德云。打破镜来与汝相见。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且向什么处下手。若向这里荐得。灵光透漏无盖覆处。故云廓然莹彻周沙界也。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在天灿然。仰而观之谓之万象。在地卓尔。俯而察之谓之森罗。传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岂从外得耶。只在一切众生一念心光影现之中。故云万象森罗影现中也。一颗圆光非内外者。一点光明无表无里。灵明烜赫莹彻十方。无有内外。故肇法师云。会万法皈于自己者。其为圣人乎。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者。乃西天外道所修断灭空也。拨因果者。一向着空拨无因果也。故知世出世间人天一切因果善恶等业毫发不差。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既落断灭之见。所招殃过不可言说。譬若大海漭漭荡荡无有边表。故云漭漭荡荡招殃过也。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其有见而着无见。则其病亦然也。故古德云。便拟疑心敛念接事皈空。不瞬不动。闲目藏睛。随有念起即便破除。细想才生即便揭擦。如斯见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故云弃有着空病亦然也。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故云还如避溺而投火也。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若舍虚妄之心。欲取真如之理。则取舍之心成巧伪之行也。传云。取一边。舍一边。徒增妄虑。执自性。逃自性。转失真源。其由空有两忘一味双显。居断绝地即烦恼根。信不诬矣。故罗山云。粗餐易饱。细嚼难饥。根本差殊。良由自错。学般若之人到此切须子细体究。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学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门而修有为功行。皆非究竟。尽属有为。正在生死岸头。如棱严十种修仙与诸不了义权位行人。皆未能出离也。良由以取舍虚伪之心而谓修证无上菩提。犹如世人认贼为子欲其亲的无有是处。故云真成认贼将为子也。
本文地址:https://www.sooodu.com/n14c6.aspx,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