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自《焦氏澹园集》卷十四)
------------
王文成公年谱序
高攀龙
呜呼!道之不明也,支离于汉儒之训诂;道之明也,剖裂于朱、陆之分门。程子之表章《大学》也,为初学入德之门。今之人人自为《大学》也,遂为聚讼之府,何天下之多故也!
国朝自弘、正以前,天下之学出于一,自嘉靖以来,天下之学出于二。出于一,宗朱子也;出于二,王文成公之学行也。朱子之说《大学》,多本于二程;文成学所得力,盖深契于子静,所由以二矣。
夫圣贤有外心以为学者乎?又有遗物以为心者乎?心非内也,万物皆备于我矣;物非外也,糟糠煨烬无非教也。夫然,则物即理,理即心,而谓心理可析、格物为外乎?
天下之道贞于一,而所以害道者二。高之则虚无寂灭,卑之则功利词章。朱子所谓“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者也。盖戒之严矣,而谓朱子之学为词章乎?善乎?
庄渠魏氏曰:“阳明有激而言也。彼其见天下之弊于词章记诵,而遂以为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之过也,而不知其弊也,则未尝反而求之朱子之说矣。”
当文成之身,学者则已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而文成亦悔之矣。至于今,乃益以虚见为实悟,任情为率性,易简之途误认,而义利之界渐夷,其弊也滋甚,则亦未尝反而求之文成之说也。良知乎,夫乃文成所谓“玩弄”,以负其知也乎?
高攀龙曰:“吾读《谱》,而知文成之学有所从以入也。其于象山,旷世而相感也,岂偶然之故哉?”时攀龙添注,揭阳典史庄大夫致庵公以兹谱示而命攀龙为之言。攀龙不敢,而谓公之文章事业,蔑以尚矣,学士所相与研究公之学也,故谨附其说如此焉。
(录自《高子遗书》卷九)
------------
重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序
刘宗周
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使三千年而后,不复生先生,又谁与取日虞渊,洗光咸池乎?
盖人皆有是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本如是。其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而不能不蔽于物欲之私,学则所以去蔽而已矣。故《大学》首揭“明明德”为复性之本,而其功要之“知止”。又曰:“致知在格物。”致知之知,不离本明;格物之至,祗是知止。即本体即工夫。故孟子遂言“良知”云。
孔、孟既殁,心学不传,浸淫而为佛、老、荀、杨之说;虽经程、朱诸大儒讲明教正,不遗余力,而其后复束于训诂,转入支离,往往析心与理而二之;求道愈难,而去道愈远,圣学遂为绝德。于是先生特本程、朱之说,而求之以直接孔、孟之传,曰“致良知”,可谓良工苦心。自此人皆知吾之心即圣人之心,吾心之知则圣人之无不知,而作圣之功初非有加于此心、此知之毫末也。则先生恢复本心之功,岂在孟子道性善后欤?
《传习录》一书,得于门人之所睹记语。语三字,符也。学者亦既家传而户诵之。以迄于今,百有余年,宗风渐替。宗周妄不自揣,窃尝掇拾绪言,日与乡之学先生之道者,群居而讲求之,亦既有年所矣。
裔孙士美,锐志绳武,爰取旧本,稍为订正,而以亲经先生裁定者四卷为《正录》。先生没后,钱洪甫增入一卷为《附录》,重梓之,以惠吾党,且以请于余曰:“良知之说,以救宋人之训诂,亦因病立方耳。及其弊也,往往看良知太见成,用良知太活变;高者玄虚,卑者诞妄。其病反甚于训诂,则前辈已开此逗漏。《附录》一卷,僭有删削,如苏、张得良知妙用等语,讵可重令后人见乎?总之,不执方而善用药,期于中病而止,惟吾子有赐言。”余闻其说而韪之,果若所云,即请药之以先生之教。
盖先生所病于宋人者,以其求理于心之外也。故先生言理曰天理,一则曰天理,再则曰存天理而遏人欲,且累言之而不足,实为此篇真骨脉。而后之言良知者,或指理为障,几欲求心于理之外矣。夫既求心于理之外,则见成活变之弊,亦将何所不至乎!夫良知本是见成,而先生自谓“从万死中得来”,何也?亦本是变动不居,而先生云“能戒慎恐惧者”,是又何也?先生盖曰“吾学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云尔,故又曰“良知即天理”。其于学者直下顶门处,可为深切著明。程伯子曰:“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至朱子解“至善”,亦云:“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先生于此亟首肯。则先生之言,固孔、孟之言,程、朱之言也。而一时株守旧闻者,骤诋之曰“禅”。后人因其禅也,而禅之转借先生立帜。自此大道中分门别户,反成燕越。而至于人禽之几,辄喜混作一团,不容分疏,以为良知中本无一切对待。由其说,将不率天下而禽兽,食人不已。甚矣!先生之不幸也!
斯编出,而吾党之学先生者,当不难晓然自得其心,以求进于圣人之道。果非异端曲学之可几,则道术亦终归于一,而先生之教所谓亘万古而尝新也。遂书之简末,并以告之同志。愧斤斤不脱训诂之见,有负先生苦心,姑藉手为就正有道地云。
(录自《刘子全书》卷二十一)
------------
阳明传信录小引
刘宗周
暇日读《阳明先生集》,摘其要语,得三卷。首《语录》,录先生与门弟子论学诸书,存学则也;次《文录》,录先生赠遗杂著,存教法也;又次《传习录》,录诸门弟子所口授于先生之为言学、言教者,存宗旨也。
先生之学,始出词章,继逃佛、老,终乃求之《六经》,而一变至道。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是谓学则。先生教人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天理,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其要归于致良知,虽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为转注,凡以使学者截去之〔1〕,绕寻向上去而已,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是谓教法。而先生之言良知也,近本之孔、孟之说,远遡之精一之传,盖自程、朱一线中绝,而后补偏救弊,契圣归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著明者也,是谓宗旨。则后之学先生者,从可知已。不学其所悟而学其所悔,舍天理而求良知,阴以叛孔、孟之道而不顾,又其弊也。说知说行,先后两截,言悟言参,转增学虑,吾不知于先生之道为何如!间尝求其故而不得,意者先生因病立方,时时权实互用,后人不得其解,未免转增离歧乎?
宗周因于手抄之余,有可以发明先生之蕴者,僭存一二管窥,以质所疑,既得藉手以就正于有道,庶几有善学先生者出,而先生之道传之久而无弊也,因题之曰“传信”云。时崇祯岁在己卯秋七月望后二日,后学刘宗周书于朱氏山房之解吟轩。
(《刘子全书遗编》卷十一)
------------
校勘记
〔1〕 原本脱“之”字,据《明儒学案》补。
------------
王文成公集序
黄道周
有圣人之才者,未必当圣人之任;当圣人之任者,未必成圣人之功。伊伊殁而知觉之任衰;逃清者入和,逃和者入愿,至于愿而荒矣!周公救之以才,仲尼救之以学。其时犹未有佛、老禅悟之事,辞章训诂之习,推源致澜,实易为功。而二圣人者竭力为之,或与鸟兽争胜于一时,或与乱贼明辟于百世。其为之若是其难也!
明兴而有王文成者出。文成出而明绝学,排俗说,平乱贼,驱鸟兽;大者岁月,小者顷刻,笔致手脱,天地廓然!若仁者之无敌,自伊尹以来,乘昌运,奏显绩,未有盛于文成者也。
孟轲崎岖战国之间,祖述周、孔,旁及夷、惠,至于伊尹。祇诵其言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变学为觉,实从此始,而元圣之称,亦当世烂焉!仲尼独且退然,让不敢居。一则曰:“先觉者,是贤乎?”再则曰:“我非生而知之也。”夫使仲尼以觉知自任,辙弊途穷,亦不能辍弦歌,蹑赤舄,以成纳沟之务,必不得已,自附于斯文,仰托于后死。曰:“吾之志事,在斯而已。”今其文章俱在,性道已著,删定大业,无所复施;虽以孟轲之才,不过推明其说,稍为宣畅,无复发挥,裨益其下,则天下古今著述之故,概可知也。
孟轲而后可二千年,有陆文安。文安原本孟子,别白义利,震悚一时。其立教以易简觉悟为主,亦有耕莘遗意。然〔1〕当其时,南宗盛行,单传直授,遍于严谷;当世所藉,意非为此也。
善哉!施四明先生之言曰:“天下病虚,救之以实;天下病实,救之以虚。”晦庵当五季之后,禅喜繁兴,豪杰皆溺于异说,故宗程氏之学,穷理〔2〕居敬,以使人知所持循。文成当宋人之后,辞章训诂,汩没人心,虽贤者犹安于帖括,故明陆氏之学,易简觉悟,以使人知所返本。虽然,晦庵学孔,才不及孔,以止于程;故其文章经济,亦不能逾程,以至于孔。文成学孟,才与孟等,而进于伊;故其德业事功,皆近于伊,而进于孟。
夫自孔、颜授受,至宋明道之间,主臣明圣,人才辈生,盖二千年矣。又五百年而文成始出。陆文安不值其时,虽修伊尹之志,负孟氏之学,而树建邈然,无复足称。今读四明先生所为《集要》三部,反覆于理学经济文章之际,喟然兴叹于伊、孟、朱、陆相距之远也。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崇祯乙亥岁秋七月,漳海治民黄道周书。
(录自《黄漳浦集》卷二十一)
------------
校勘记
〔1〕 原本脱“然”字,据《王阳明集要》补。
〔2〕 原本脱“理”字,据《王阳明集要》补。
------------
客座私祝跋
孙奇逢
人家子弟做坏了,多因无益之人,日相导引。近墨近朱,面目原无一定;多暴多赖,习气易以移人。余不敢以概天下之贤子弟,就余儿时以迄今日,忽彼忽此,转徙难凭。日与饮者遇,而余之嗜饮也转甚;日与博弈戏谑者习,而种种之好,余亦不肯后于他人也。或时而对贤士大夫语夙昔之事、隐微之念,唯恐其革除之不尽,而洗刷之未到。迨贤士远,而便佞亲,则悠悠忽忽,故态又作。噫!友虽五伦之一,实贯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而妙其用;少年未经世故,此义尤为吃紧。
《私祝》数语,严切简明,直令宵人辈立脚不住。其子弟贤,当益勉于善;即不贤,或亦不至大坏极裂,不可收拾。先生崛起正德,功定叛王,以一悟而师世学,以一胜而开封国,片言只字,无不足提世觉人。独取是篇而刻之,盖人未有不爱其子弟,而子弟之贤不肖,实于此判圣狂。敢以公之吾党士之共爱其子弟者。
(录自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九)
------------
重刻传习录后叙
钱启忠
阳明先生良知之学,一时诸贤相与唱和,而天泉〔1〕证悟,直指人生未发以前本旨,随揭四语作宗门口诀,先生因言此最上一路。到此天机漏泄,千百年即颜、思未曾道及,固知先生非从万死一生中不能到,我辈非从万死一生中亦不能悟也,而议者浸生异同。夫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毫发千里。昔朱晦翁与陆象山先生讲学,反覆数千言,亦似格格不相入,晚而象山读晦翁“中流自在”及“万紫千红”诗,喜见眉宇,曰:“晦翁悟矣!悟矣!”两人卒成莫逆,迄无异同,造主鹿洞,剖析义利。时晦翁于义利关头岂尚未透?“独通身汗下,至冷月挥扇”。嘻,此孔门真滴血,又是格物物格良知透体真面目也。吾夫子不云无知乎?正谓良知上加不得些子,此意却为子舆氏觑著,故特举此二字示人,后来亦只就寻常语言读过,先生又拓出作提唱,且欲自渡渡人,而大旨载在《传习录》。
大凡学者传则有习,至于习倏而惘然自疑,既而划然自解,旋而确然主始信安身立命有下落处。我辈惟不能习,故不能疑,不能疑,故不能信。传有之,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而先儒亦言此道要信得及。余不敏,窃谓即信不及,幸且习而安之。诚时时提念,时时猛省,时时觉热汗淋漓,令无声无臭独知时,乾坤万有总摄,光明藏中,一旦贫儿暴富,当不学沿门持钵,向他人吃残羹剩饭也。因以金正希所手订者请之学宪云怡陈公付诸梓,以公同志,而赞数语于末简。崇祯三年上元日明山后学钱启忠识于问天阁。
(录自日本九州大学硕水文库藏抄本《传习录诸序》)
------------
校勘记
〔1〕 原本误作“真”,据《阳明年谱》改。
------------
阳明近溪语要序
钱谦益
自有宋之儒者高树坛宇,击排佛学,而李屏山之徒力相撑柱,耶律湛然张大其说,以谓可箴江左书生膏肓之病,而中原学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以发药。于是聪明才辩之士,往往游意于别传,而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者,即于吾儒见之矣。
吾尝读柳子厚之书,其称浮图之说,推离还源,合于生而静者,以为不背于孔子。其称大鉴之道,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者,以为不背于孟子。然后恍然有得于儒释门庭之外。涉猎先儒之书,而夷考其行事,其持身之严,任道之笃,以毗尼按之,殆亦儒门之律师也。
周元公、朱文公皆扣击于禅人而有悟焉。朱子《齐居》之诗曰:“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彼其所得,固已超然于语言文字,亦岂落宗门之后?五花开后,狂禅澜倒,扫末流之尘迹,修儒行为箴砭,闷现之间,亦有时节因缘在焉,其微权固未可以语人也。本朝之谈学者,新会之主静,河津之藏密,固已别具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