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同体悲 观他如我己 柔和善将护 似乳投于水
或时须多言 有时须寂默 知时名法师 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内 所为成法则
有用软语时 有时须粗犷 软根软语调 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 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悦勿使嗔 触情起毒心 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途苦 渐引归正真
为说四谛法 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 入理为谈论 破相十八空 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 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 顺教报佛恩
诫观佛性不一二 非有无 含中道 不着中法第二十八
既发道心,复自他利,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
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冰。众生佛性,本净如水,由觉观风,流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冰。欲显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消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
二者,如金在矿,粗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矿,戒定慧火,练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
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构取煎暖,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同愿救苦,不守自性。
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别,佛性是一。人别屋别,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冰冻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
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
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神持,方能存立。
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
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是为佛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
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汝能观解,名真净心。
偈曰:
一切诸众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 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 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 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 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 励己修八正
初发道意走觅道 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 一处静思顿止息 忽然醒悟觉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 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 自性本来包十方
诫观智差别 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观佛性,此是因相。次须观果,果是佛智。经云:满大千界众生智,不及一须陀洹智。世界须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罗汉智。世界阿罗汉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满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种性菩萨智。如是节级,不及一十地菩萨智。满十地菩萨智,不及如来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如来举足之事。是故汝当一心精进,求佛智慧。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施一世界凡夫众生,不及布施一须陀洹。布施世界须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节级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养一种性菩萨。节级乃至不如初地圣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诸三贤十圣,满足一劫,不及供养如来一食果报。何以故?如来有大智慧故,消诸天世人供养恭敬。智慧多故,消于多供。无一智慧,地上水叶尚不得消,何况人食?汝当领解诫之本意,修习净戒,莫令缺犯。以戒净故,易得禅定。定心清净,发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身。
一切种智,诸佛智力,今更略说:十方世界一时细雨,经多年月,一瞬眼顷,悉知滴数。十方江海,总知斛斗。十方铁围,须弥大地,普知斤两。法界刹土尔许尘数,或遍虚空界,众生心行,悉知善恶。一一众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于掌中,游行世界,帝释梵王不觉来去。十方水火,吸着口中,水不灭火,火不损口。若欲具说,不可穷尽。
如是神力,从五停观生,从三十七品生,从四无量心生,从六波罗蜜生,从大乘十地生。是名诸佛智力神力,从断财色,五停观生。因起已来,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诫始终说相。菩萨别行,前后阶位,如华严说。
汝可发起慈悲种子,布众生田。恭敬种子,置三宝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树,荫覆法界。十方华敷,结无上果。从发道心,毕至究竟,其间功用,悉名智障。到如来地,二障永尽。反望生死,如幻如梦,本无真实,诳惑痴人。唯佛正觉,故称遍知。汝今应取如来智海,勇猛修入,名决定净心。
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 不及须陀洹
世界须陀洹 议论共宣谈 见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 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别 不及如来身
布施节级圣 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 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当知 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 信者名净心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复别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
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于恶道。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诸余部帙,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随饮莫齰,静处披读,何劳他见。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证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謟误。
何故静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群分,愚智别类,方以类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己毁人。邪情怪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薄。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虚响,聪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途即至,终无免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实行罪重于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有过失。
世有难语、并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后生,专学此语。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难近。又复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
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
凡经论诫,义有二种: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舆。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乘,智者呵责。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证圣。
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冒沾师首,愚于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余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