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以表谛 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 对治灭心形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
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
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
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
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
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着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
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
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
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
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途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 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对治诸垢烦恼业,净汝身心。心既净矣,名自利行。今更为汝略说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顺菩萨道,自他俱利,名为净心。自除垢染,名真净心。自利利他,名广大净心。
偈曰:
如鸟欲游空 长力养毛翅 菩萨欲利他 养德自先利
三慧随分明 然可授人智 净心功行立 彼此俱对治
诫观对发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夫发道心,如滴水寄海,虽复微鲜,水终不失。经云:一构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何以故?若修道时,百一十苦,悉堪忍之。所谓饥渴寒热,蚊虻蚤虱,恶风暴雨,四百四病,呵责骂辱,恶口诽谤,水火劫盗,毒虫猛兽,鞭打侵恼难忍之事,悉皆甘受,不见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修三空门。以是因缘故,至成佛果。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土无恼,佛道难成。于佛法中,若欲退心,当忆过去经无量劫,在地狱中受炽猛火、碎身等苦,无逃避处。人中苦者,百千万亿,不重于彼一瞬目顷。若不坚固勤行诸度,云何能尽生死大苦因缘?三途罪人,若为能救?若不能救众生,何名慈悲?既无慈悲,菩提分法,依何为本?若无根本,则远种性。是故菩萨愿尽后生,不破菩萨戒。声闻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别。
菩萨者,不染三界,不厌三界。求无为道,不住无为。常处生死,而无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烦恼尽故,业不系故。不厌三界,愍众生故,大慈悲故,求无为道故,欲自他利故,随顺大乘故。何故不住无为?摄正法故,摄众生故。何故常处生死?利行同事故,本愿无尽故,而非生死业种尽故,得大自在入解脱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着中流,离于中边,心不住边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应尔故。常观四谛十二因缘,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愿,建大乘志。常以四摄饶益众生,常修四无量心,怨亲平等。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万德,求无上菩提。为成十力无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劝,广恐文繁,能依此诫,名广大净心。
偈曰:
若发菩提心 动念起慈悲 求于无为道 身常处有为
四摄调众生 然可受三归 譬如大暗处 月轮放光晖
自未脱诸苦 先当救艰危 无缘修四等 饶益与除衰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嗔 亦不见苦相 又不见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复然 诸苦及人法 三相灭随真
菩萨不住道 随逐利益行 常处于三界 救济苦众生
迷道令见道 无明令得明 慧手持金錍 决膜疗群盲
灭者不永灭 生者不常生 生灭毕竟空 凡圣本来平
愿从今日后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欲心 贪染一切女
愿从今日后 乃至成佛道 于一切众生 不嫌不嗔恼
愿从今日后 乃至证真如 不起颠倒心 取着世六尘
愿从今日后 乃至无为岸 不起攀缘心 念诸恶觉观
今发菩提心 生生超八难 弘誓要期已 道心勿退散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既发道心,宜修万德,宗旨纲要,不过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已宣说。利他之法,今亦少言。
先垂慈悲,念三界苦,且就人道,化益众生。爱言软语,令其调顺。识信因果,归依三宝。量其根性,利钝广狭,授与诸乘阶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报,虽是有漏,堪受道化,从人天中,引入三乘无漏之境。或有众生我慢放逸,贪嗔炽盛,不敬三宝,谤无因果,定知此业必堕地狱、畜生、饿鬼。即用方便善巧之谈,悦可其心,令意欢喜。然后诱化示人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斋,使离三途,得人天果。若被骂打,灰土坌散,毁辱憎贱,悉能忍受,不生退悔。彼人知已,回心惭愧,受其教化。
或复出家,求无上道。学二乘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生厌悔,知有为过。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如实解了是名谛,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后因?苦有三种,苦苦、坏苦,此二粗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证解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须修道。道者,戒定慧等,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故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虚妄知见故名识。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来往,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成,故名为受。于顺情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舍,故名为取。取已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复生,终而复始,千万亿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缘。
次教十善,对治十恶:
人间短寿,杀生余报,欲得长命,慈心勿杀;
人间多病,食啖肉血,鞭打他人,二种余报,欲得康强,断食肉血,勿行楚挞;
人间贫穷,偷盗余报,欲得大富,竭情布施,断除贪吝;
人间卑贱,骄慢余报,欲得尊贵,当勤恭敬;
人间丑陋,嗔怒余报,欲得端正,忍前毁辱;
人间愚蒙,饮酒余报,欲得智明,读诵大乘;
人间贪淫,鬼畜余报,欲得梵行,常观欲过,禁断淫妷;
人间恶性,龙蛇余报,欲得调柔,和颜离诤,伏心远离,有过思悔,每自呵责;
人间邪见,谤法余报,欲得正法,近善知识。
此是十种正对治行。何因说余,不言正报?余者现见,即能起厌。地狱饿鬼,不现见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虽在目前,实见正报,痴人犹言天生供厨,疑非是业。
此之十事,人间恶重,教未信者,令心开解。恐堕三途,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诸快乐。傥佛出世,先度诸天,下劣之人,闻大乘实相空理,心惊迷闷。或起诽谤。是故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圣。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诸虫脓血,寒热饥渴,鞭打系缚,斩斫诛戮,忧悲嗥哭,苦恼臭秽,充满其中,有痴众生,乐着此坑,将为快乐。智者慈悲,不避艰险,入坑诱引,令使出离。千万亿言,既不从用,不信坑外更有胜处,唯谓此坑是常住法。尔时,智者内心思量,坑里秽恶,苦恼难居,我要化尽,然可出坑。于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辞劳倦。坑人嗔恨,反生诽谤,种种示导,都无出心。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诸苦不净喻五阴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众生难拔,喻坑下人天乘。已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
破相六波罗蜜缘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别说。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于形名,是为佛乘,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行灭,如江河万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缘修方便净法,亦复如是。汝当修集无缘慈悲,随力劝化,自劝劝他,于身命财,为大乘故,莫生吝惜。为一众生,经多年月,设多方便,说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乐。为多众生,亦复如是,是名利他教化众生。虽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为幻说法。若见我说,彼受我化,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即是魔心,生死之心,障碍之心,自缠缚心。汝但发起菩萨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经,始纬一丝,虽未成疋,非不贯摄。得其头绪,即是发趣起作之始,渐渐累功,自至端疋。
利他六度者,为除他恼,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慧等,亦复如是。先自行道,然后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恶行,教他作善。信用语者,无有是处。或口勤说十二部经方便善巧,种种譬喻,令人信解。或以身劝。自修万德一切善业,令他仿习。或以意劝,思念教导,作易解章句,布施众生,令他诵持,起正信解,名为利他。说法解释五乘,自成辩才,净于口业。善现威仪,恭敬礼拜,供养三宝,勤苦利他,自成相好,净于身业。若念众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济,净于意业,利他令众生净信,反资己身,成三真业。明知利他,还是自利,虽复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润。若化百千无数众生,智慧转增,渐成四辩,不同财施损减竭尽。说法之时,不念财食,是故世尊说法,未曾先说,后受供养。教化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以此利他之因,当成佛果。能如是学,名广大净心。
偈曰:
若见重愚痴 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 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 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 未信三世业
量根授法药 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 闻法反生嗔
如蚕吐丝茧 罪业复自缠 以不闻法故 常为爱网牵
一切真如门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 爱语令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