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 > 阅读经典

《解脱道论》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复次离欲者。离贪欲盖。离不善法者。谓离余盖。问以说离不善法。欲是不善已在其中。何故别说离淫欲。答淫欲是出对治。佛所说欲能除烦恼。离欲者。佛说为出。如得初禅。欲想相应作意成起。此退分法。是故以欲和合烦恼。欲若别离一切烦恼皆亦别离。是故别说离欲。复次离欲者。已得出成离欲。离不善法者。若得不嗔成离于嗔。若得明相成离懈怠睡眠。若得不乱成离调戏。若得不悔成离于悔。若得安定成离于疑。若得智慧成离无明。若得正思惟成离邪念。若得欢喜成离不乐。若心得乐成离于苦。若得一切善法则离一切不善。如三藏说。以不贪满故。成就离欲。以不嗔不痴满故。成就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是说身离。不善法者。是说心离。复次离欲者。是说断欲觉。离不善法者。是说断嗔恚害觉。复次离欲者。是说避欲乐。离不善法者。是说避着身懈怠。复次离欲者。是说断于六戏笑及欢喜乐。离不善法者。是说断戏觉及忧苦等。亦说断於戏笑及舍。复次离欲者。是现得乐出于欲乐。离不善法者。是现得乐心无过患。复次离欲者。谓超出欲流。离不善法者。所余烦恼应生欲有而生色界。是名超越。有觉观者。
云何为觉。谓种种觉思惟安思想。心不觉知入正思惟。此谓为觉。此觉成就故初禅有觉。复次入地一切入。依地相无间成觉思惟。是名为觉。如心诵经。问觉者。何想何味何起何处。答觉者。修猗想为味。下心作念为起。想为行处。
云何为观。于修观时随观所择心住随舍。是谓为观。以此相应成初禅有观。复次入地一切入定人。从修地相心之所观。如观诸义为观。问观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观者随择是相。令心猗是味。随见觉是处。
问觉观何差别。答犹如打铃。初声为觉后声为观。复次如心所缘。初为觉后为观。复次求禅为觉守护为观。复次忆是觉不舍是观。复次粗心受持为觉。细心受持为观。若处有觉是处有观。若处有观。于处或有觉或无觉。如三藏所说。初安心于事是觉。得觉未定是观。如远见来人。不识男女及识男女。如是色如是形为觉。从此当观有戒无戒富贫贵贱为观。觉者求引将来。观者守持随逐。如鸟陵虚奋翅为觉。游住为观。初教为觉久教为观。以觉守护以观搜择。以觉思惟以观随思惟。觉行不念恶法观行受持于禅。如人有力。默而诵经随念其义是观。如觉所觉觉已能知。观于辞辩及乐说辩是觉。义辩法辩是观。心解于胜是觉心解分别是观。是为觉观差别。寂寂所成。名寂寂者。谓离五盖是名寂寂。
复次色界善根。复说初禅外行复说禅心从此心生是谓寂寂所成。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喜乐者。心于是时大欢喜戏笑。心满清凉。此名为喜。
问喜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喜。答喜者谓欣悦遍满为相。欢适是味。调伏乱心是起。踊跃是处。几种喜。六种喜。从欲生。从信生。从不悔生。从寂寂生。从定生。及菩提分生喜。云何从欲生。贪欲染着心喜。是名欲生喜。
云何从信生。多信人心喜及见陶师等生喜。云何从不悔生喜。清净持戒人多生欢喜。
云何从寂寂生。入初禅人喜。云何从定生。入二禅生喜。
云何菩提分生喜。于第二禅修出世间道喜。
复次说喜五种。谓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满喜。笑喜者。如细雨沾身令毛皆竖。念念喜者。生灭不住。如夜时雨。流喜者。如油下流久灌其身终不周遍。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欢喜。不久便失。如贫人见伏藏。满喜者。身住用满。如雷有雨。于是小喜及念念喜。
以信起于外行。流喜者。有力起于外行。越喜者。于曼陀罗正与不正皆起处处方便。满喜者。生于安处。
问云何为乐。答是时可受心乐心触所成。此谓为乐。问乐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乐。喜乐何差别。答味为相。缘爱境是爱味。摄受是起。其猗是处。几种乐者。有五种。谓因乐资具乐寂寂乐无烦恼乐受乐。
云何名因乐。如佛所说。戒乐耐老。此谓因乐。是乐功德。资具乐者。如佛所说。佛生世乐。寂寂乐者。谓生定舍及灭禅定。无烦恼乐者。如佛所说。第一涅槃受乐。所谓受乐也。于此论中受乐是可乐。
喜乐何差别者。心踊跃是喜。心柔软是乐心猗是乐。心定是喜。粗喜细乐。喜行阴所摄。乐受阴所摄。是处有喜有乐。是处有乐或有喜或无喜。初者形第二为名。
外行成就入初禅禅枝。谓觉观喜乐一心也。禅者何义。谓于事平等思惟也。奋迅五盖也。思惟对治也。
入初禅得正受者。已得已触已作证住。复次离欲不善法者。从欲界地说初禅为胜相。从有觉观说第二禅为胜相。以寂寂所成有喜有乐。从寂寂所成喜乐说为胜相。复次离欲不善法者。谓能断对治。有觉观者。谓说禅相寂寂所成。喜乐者。谓说相似禅正受。入住者。谓得初禅离于五分。成就五分三善十想。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以此福善上生梵天胜妙居处。离五分者。谓离五盖。
云何为五。谓贪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悔疑。贪欲者。谓于五尘心生爱染。嗔恚者。谓行十恼处。懈怠者。谓心懒堕。睡眠者。谓身闷重欲得寤寐。眠有三种。一从食生。二从时节生。三从心生。若从心生以思惟断。若从饮食及时节生。是罗汉眠不从心生无所盖故。若眠从食及时节生者。以精进能断。如阿[少/兔]楼驮所说。我初尽漏得不从心眠。于今五十五岁。于其中间断食时节卧已二十五年。
问若眠成色法。何故为心数烦恼。答色者一向成心数恼烦。如我见人饮酒及食。是则可知。问若眠身法。懈怠心数法。何故二法合成一盖。答此二种法。一事一相。所谓疲懈共为一。调者心不寂寂。悔者心恨不定。其相既等故成一盖。
疑者心执不一。有四种疑。一者奢摩他难。二者毗婆舍那难。三者二俱难。四者于诸非难。于是具足为得奢摩他。或于此疑。或于身疑。我堪得寂寂。为不得寂寂。若于彼成疑。此谓奢摩他难。或于四圣谛。或于三世疑。此谓毗婆舍那难。或于佛法僧疑。此二俱难。或于国城道路。或于男女名姓。是谓非法难。于此经中疑为寂寂难。是可取。
盖者何义。谓障碍乘义覆义烦恼义缚义。此无异义。问有诸细结。谓覆恼等。何故但说五盖耶。答以集执取成五。复次以淫欲执着。能摄一切贪欲。以嗔恚执着。能摄一切不善法。以懈怠睡眠调悔疑执着。能摄一切痴不善法。
如是以五盖执着。能摄一切烦恼。以此相故成五盖。五分成就者。谓觉观喜乐一心。
问若说初禅成就五枝为禅。不应更复别说其枝为禅。若别说枝。何故初禅说五枝相应。答依禅枝成禅。不离禅枝有禅。无别异禅。如依一一车分说车离分无车。如依军分说军非离军分有军。如是依禅枝名禅。非离枝有禅以一种名禅。以可分名枝。说事名禅。说功德名枝。以说依制名禅。以说依性制名枝。问于有念精进等法。何故但说五枝耶。答以执着成五。
问云何为执相。答觉者随于事心而得自安。观者随于持心。觉观不杂起于方便。若方便具足喜乐生。若起方便具足得生。喜心增长乐心成满。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乱。若心不乱得定。是名执相。如是执着成五。
复次盖对治故成五。初盖对治初禅。乃至五盖对治五禅。觉者初禅为胜枝。以觉除欲。若觉入正定余枝亦起。观者于五枝第二禅是初起。喜者于第三禅是初起。乐者于第四禅是初起。一心者于第五禅是初起。如是以胜枝成五。复次以五盖对治成五。如三藏所说。一心是淫欲对治。欢喜是嗔恚对治觉是懈怠眠对治。乐是调悔对治观是疑对治。以盖从对治是故成五。问此坐禅人作意于一切地相何。故乃起喜乐耶。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乐。因离五盖热随性修故。是以法子应起喜乐。又问。若然法子何故。不于第四禅起喜乐。答非其处故。又得第四禅已断喜乐故。复次初已起喜乐以方便伏断。见有过患已。贪着最寂寂舍乐。是故不起喜乐。三种善者。谓初中后善。以清净修行为初善。以舍增长为中善。以欢喜为后善。
云何清净修行。谓诸善资具。云何舍增长。是谓安定。云何为欢喜。是谓为观。如是初禅成三种善。十相具足。以清净修行三相。以舍增长三相。以令欢喜四相。问以清净修行云何三相。答是禅障碍从彼心清净。以清净故心得中奢摩他相。以得故于彼心跳掷。此谓以修清净三相。问云何以舍增长三相。答若心清净成舍。若得寂寂成舍。一向住成舍而舍增长此谓三相。问云何以令欢喜四相。答谓于此十相生法。随逐修行令成欢喜。于此诸根以为一味成令欢喜。随行精进乘成令欢喜。以能修行成令欢喜。此谓四相。如是初禅十相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者。谓初禅觉观喜乐一心具足。信精进念定慧具足。初中后具足。敛摄具足修行具足。寂寂具足。依具足。摄受具足。从具足。观具足。修具足。力具足。解脱具足。清净具足。最胜清净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应。是天胜居从寂寂生。谓喜乐住超越人间天居胜处。如佛世尊教诸比丘。如勤浴师浴师弟子。以好铜槃盛豆米屑。以水和搅合而为丸。浸润内外相着不散。如是比丘身心寂寂。能生喜乐灌令遍湿。无所不着。如以寂寂所生喜乐。于其身心无不着处。是勤浴师及浴师弟子。坐禅之人。亦复如是。如是铜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问一切入何等相耶。答如铜槃浴屑处坚细光焰。善取一切入相。成坚生喜成细清净故光焰。心心数法以成事故。是谓铜槃等一切入相。心心数法如浴屑。如是可知。问云何浴屑等心心数法性。答如粗浴屑。既不和合随风飞散。如是心心数法性。离喜乐成粗。离定不和合。与五盖风共飞。此谓是浴屑等心心数法性。云何水等。谓喜乐定如水。令浴屑湿软为丸。如是喜乐令心心数法湿软为定。如是水等喜乐定。如欲水搅令相着。如是觉观可知。问云何丸等。答谓觉观如欲使。以浴屑置于铜槃中。以水挠搅以手作丸。若作丸已合诸湿屑。共作于丸。不令散失置铜槃中。如是坐禅人心心数法。贮于事中能生寂寂。初禅以喜乐为水。以觉观为手。以搅作丸。能生寂寂。所成心心数法。喜乐相随成一丸。禅心不散乱。置于禅事。如是丸等觉观如浴屑。内外遍湿相着不散。
如是坐禅人。初禅于身上下。从头至足。从足至髑髅。皮发内外喜乐遍满。住于不退。如是成住梵天。问名喜乐非色法无有对相。何以遍住于身。答名者依色。色依名色。是故若名已成喜色亦成喜。若名已成乐色亦成乐。复次色从乐生令身起猗。一切身成彼色猗乐。是故无碍令生梵天功德者。初禅成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观胜缘不善除五盖。不至如意自在。是谓下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中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上禅。于是坐禅人。若修下初禅。命终生于梵天种类。彼寿命一劫三分。若修中初禅。命终生于梵天寿半劫。若修上初禅。命终生大梵天寿。命一劫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种有人成退分。有人成住分有人成。胜分有人成达分是钝根人欲。住放逸作意相随。成起此禅故成退分。复次以三禅行成于退分。最大缠故令不精进。若人从初已起恶觉不能消除。以此大缠故成速退。其于乐禅事业乐话语乐。睡眠不住精进。是故成退。
问谁退何以退。答有说。若急疾烦恼成起退失。复说悠悠烦恼故退。复说若失奢摩他成退。复说于有相久不修行。于彼彼处不能令起。以不得定成退分。若钝根人住不放逸。得彼法念成禅住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第二禅。无觉作意相随。起成彼禅胜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毗婆舍那。随逐厌患想作意成起。随意无染成禅达分
此明求第二禅。思惟初禅过患二禅功德。
尔时坐禅人欲乐起第二禅已。于初禅身得自在。何以故。若于初禅未得自在。虽复思惟欲除觉观。望得二禅还复退失。遂不堪起第二禅定。亦复不能入于初禅。
如世尊说。为诸比丘作山犊喻。山犊愚痴不知食处。未解行步。欲诣崄远。便自作念。我今当往未尝至处。啖未尝草。饮未尝水。前足未立复举后脚。蹉摇不安莫能前进。遂不得至未尝至处。亦不得啖未尝食草。及不得饮未尝之水。更复思惟。既不能去。政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不知所行处。不解离欲入于初禅。不修此法不多学习。辄自作念。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不解自安。复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欲退入初禅离欲。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
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于未食时及食后时。初夜后夜随心所乐。随欲久近随意无碍。为起入观。若从一时乃至多时。多入多出。若从一时乃至多时。于彼初禅成得自在。得自在乐。起第二禅越于初禅。复更思惟。此初禅粗第二禅细。于初禅见有过患。于第二禅见有功德。问云何初禅过患。答近五盖怨令觉观动。身成懈怠心成散乱。其一切法是为粗定。不任为神通证。既乐初禅不成胜分。是初禅过患。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初禅过患。复见第二禅功德。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不作意和合初禅。不作意于觉。不作意于观。以从定生喜乐自在。令心受持。
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不久觉观成灭。以定所起喜乐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禅四枝义。彼坐禅人觉观灭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无觉无观。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地一切入功德。觉观灭者以善分别。觉观灭亦名断。
问云何为觉观灭。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及觉观根与觉观并除故。成觉观灭。复次以断下粗禅得上胜禅。复令现次第灭。内者现证名内。内有三种。一内内。二内定。三内行处。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经典
温馨提示: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