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行人十不净想不应修行。嗔恚想故。嗔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饮食沸热非其所宜。
痴行人未增长智。不应令起修行处。离方便故。若离方便其精进无果。如人骑象无钩。
欲行人应修不净想及观身。是其欲对治故。
嗔行人应修四无量心。是嗔对治故。或当修色一切入心随逐故。
信行人当修六念处。念佛为初信定故。
意行人当修观四大。于食不净想。念死念寂寂深处故。复次意行人于一切行处无所妨碍。
觉行人当修念数息以断觉故。
痴行人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于三十八行随其所乐。应当修念死。及观四大最胜。
复说于分别行处我见彼胜。六人于所分别略而为三。
问若然于初有妨。
答二欲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欲人。修不净观。为其欲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
利根欲人。初信增长。当修念处。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
二嗔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嗔恚行人。修四无量。是其嗔恚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嗔。
利根嗔恚行人。以智增长修行胜处。是所教修得除嗔。
二痴行人。谓无根钝根。为无根痴行人。不应教修行处。
为钝根痴行人。为除觉应教修念数息。
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无妨。于是法一切入及数息。以空增长。无妨成一切行。若已得胜功德。胜一切行所行之处故成不妨。
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一切入者何义。几种地何地取相。云何作曼陀罗法。何修地法。
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谓地一切入。心不乱住是名为修。善乐着地想为相。不舍为味。意无异念为处。何功德者。谓有十二功德从地一切入是相易得。于一切时。于一切行。心行无碍。如意神通。履水游空如地。受种种色辩。初念宿命辩。及天耳界辩。随行善趣甘露为边。问一切入何义。答谓周普一切入。如佛说偈言
若人念佛德生喜充遍身
观地一切入周满阎浮提
此观缘地生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观。见曼陀罗遍一切入。
问地几种。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种。一自相地。二造作地。坚为自相地界。是谓自相地。若手自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谓作地。成四种色。谓白黑赤及如明色。
于是坐禅人。于自相地不应作意。应除白黑赤。何以故。若观自相地。从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黑赤色。成修色一切入。何以故。观自相地离白黑赤。若作不作当取其相。如明相现当取其相。
问云何名不作地。答处处平坦。离于草莽无诸株杌。于其眼境当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谓不作地。若旧坐禅随乐不乐。即见彼分地相。住于不退。新学初禅取作地相作曼陀罗。不观非作地。
问云何作曼陀罗。答若坐禅人欲于地作曼陀罗。初从当观寂寂。或于寺舍或在石室。或在树下。不住幽闇无日光处非人行路。于如是处皆远一寻。洒扫清洁当令地燥扫。于处所如明相现时。土色使与地性得相发起。筹量调适威仪恭敬。取于器物以水和土。删去草杌却除粪芥。取其衣帊济漉泥滓。于净洁地障蔽坐处。遮断光明安置禅窟。不近不远以规作圆。圆内平满无有痕迹。然后以泥泥地不杂余色。以别色不杂于地应安。乃至未燥当覆守护。若至燥时以异色界其外。或如米筛大。或如搔牢大。或圆或方或三角四角。应当分别。本师所说。最胜圆作曼陀罗。若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于地最胜。如是先师所说。
问云何修地法。答若坐禅人。欲修地一切入。从初当观欲过患。复应观出离功德。
问何故应观欲过患。答欲者少气味故多忧苦。于是处多过患。欲者如骨喻少气味。欲者如肉揣喻。以多属故。欲者如逆风把火喻。随烧故。欲者如炎炭喻大小故。欲者如梦喻倏忽无故。欲者如借物喻势不得久故。欲者如树果喻。为人所折故。欲者如刀喻以斩斫故。欲者如槊喻以为槊故。欲者如毒蛇头喻可怖畏故。欲者如风吹绵喻不可守护故。欲者如幻喻惑痴人故。欲者是暗无所见故。欲者是障碍路碍诸善法故。欲者是痴失正念故。欲者如熟以烂故。欲者是械相驻缚故。欲者是盗功德物故。欲者是怨家起斗争故。欲者是苦造诸过患故。如是已观欲过患。应观出离功德。名出离者谓初禅从初出家修诸善。是名出离。
问云何出离功德。答无盖心自在住寂寂乐。堪忍苦乐住不忘失。旷济众事得大果地。堪受供养。二处饶益。是大智慧。是一切善处。名超三界。复次名出离者。彼出离淫欲。是寂寂诸盖是乐无垢。是处最胜地。是道为得最胜。是清净心垢。此是功德修行所造。是乐内所修行。欲是粗。出是胜妙。欲者有烦恼。出离者是无烦恼。欲者是下。出离者是上。欲者有嗔恚。出离者无嗔恚。欲者非可爱果。出离者是可爱果。欲者有怖畏。出离者无怖畏。
如是已观淫欲过患。及观出离功德。依出离生欲乐。心生信生恭敬。观可作非可作。依节量食安置衣钵。身不懈惓心无怠惰。当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应念佛菩提念法念僧。修善行念已。当令欢喜。我能如此得具足。若我不得出离。复不久安精进。是故应作勇猛。去曼陀罗不远不近。如轭如寻远。应安坐具对曼陀罗结跏趺坐。令身平正。内心起念闭眼小时。除身心乱。摄一切心成一。心小开眼。仿佛令观曼陀罗。
彼坐禅人现观曼陀罗形。以三行取相。以等观以方便以离乱。
问云何以等观。答坐禅人现观曼陀罗。非大开眼非大闭眼。如是当观。何以故。若大开眼其眼成惓。曼陀罗自性现见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闭眼见曼陀罗成闇。亦不见彼相便生懈怠。是故应离大开眼大闭眼。唯专心住曼陀罗。为心住故当观如人映镜见其面像。依镜见面面从镜生。彼坐禅人观曼陀罗。见其定相依曼陀罗起。
是故当观等观取相。为心住故。如是以等观取相。
问云何以方便。答谓四作意方便。一谓内隔。二满方。三转。四遍满。是时见相出散无隔。是时当作内隔作意。是时见小相。或见半曼陀罗。是时作令满曼陀罗已。方满令作意。
是时心散乱。及心懈懒。是时应当策课如陶家轮。是时若心得住。是时令见曼陀罗。遍满无亏当观舍。如是以方便可知。
问云何以离乱。答离乱有四种。一最速作精进。二最迟作精进。三最高。四最下。
问云何速作精进。答谓急疾作意不待时节。早坐晚罢乃至身疲。是谓速作。
问云何迟作精进。答谓离作意方便。虽见曼陀罗。不恭敬作意。数起数眠。若速作精进。则成身懒心退。心出外缘起诸调戏。若迟作精进。身心成懒懈怠。起诸睡眠。
最高者。其心退起诸调乱。于所行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戏笑言语。以由欲心成高。复次若得诸相行。由喜乐欲心成高。
最下者。退调缘故。于业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行处。所作嗔处。由嗔恚心成下。复次久惓觉观。从胜退落其心。由忧受心成下。
是坐禅人。若心速作退堕调处。以念根定根摄伏令舍调。若心进作退堕懒处。以念根精进根摄伏令舍懈懒。若高心者退堕欲处。成现知令舍欲。若下心者退堕于嗔恚。成现知令舍嗔恚。于此四处成清净心。成专一心。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随意得见曼陀罗形。
若专一心想成。起名相者有二种。谓取相。彼分相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若远作意亦即远见。若近左右前后。内外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相者何义。谓因义相义。如佛教比丘。彼诸恶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义相义。如佛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像。彼分无异义。
尔时得相。坐禅人于其师所起恭敬心。取于胜相应当守护。若不守护是则当失。
问云何应守护。答以三种行应守护相。如是以离恶故。以修行善故。以常作故。
云何离不善。乐于作务。乐种种语戏。乐睡眠。乐聚会。乐狎俗。不守护诸根。不节于食。初夜后夜不起禅习。不敬所学。多恶亲友修不行处。应离不好时节食卧坐不。彼对治是善应常作。
问云何以常作。答彼坐禅人善取此相。常观其功德。如珍宝想。常欢喜行。常修多修。或昼夜多修行。或倚坐卧心乐攀缘。处处放心。取相已取。取已令起。起已观随。观已修。修有时时观曼陀罗。如是以常作见相。彼如是现守护相。或得自在。若相随心得禅外行。若外行从心者。由是得安。
问云何禅外行。答此事从心。作意不乱。以伏诸盖。但未修行觉观喜乐一心及信等五根。虽得定力念念犹起。是禅外行。
安者。从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力。是觉信等法于事不动。是名为安。
问外行及安。有何差别。答若伏五盖是其外行。以伏此五故成安。以禅外行得胜定。若得胜定是名为安。若于身心未得寂寂。于外定心动如船在浪。若于身心已得寂寂。处安不动如船无风在水。诸根无力故。于所为事外禅行不久住。如小童子。诸根有力故。于事安静久住。如有力人。修不自在。故禅外行成不和合。如人诵经久废则。忘以修自在故成安和合。如人诵经恒习不忘。若不善伏盖。犹如盲人。于禅外行成盲。如是等不清净教。若善伏盖成不盲。于成安定如是等清净教。从相自在所初。乃至性除名为外行。性除无间是名为安。
问外行者何义。答禅近故是名外行。如路近村是谓村路。义一名异。安者何义。安为和合义。如到曼陀罗。出离禅安无异义。
于是坐禅人住于外行。应令增长一切入。或于安定或于初禅。当令增长。
问云何应令增长。答谓从初相如手四指节。当令渐增。如是作意。如是得自在。如是次第如轮如盖。如树影。如福田。如邻如村。如郭如城。如是次第。渐令渐长遍此大地。若江山高下树木棘刺。诸不平正。如是一切不作意。乃至大海作意地想。乃至增长时心所行。成最胜定。
若坐禅人得禅外行。不能得安定。此坐禅人。以二行应令起安定方便。一以因缘。二以受持。以十行从因缘起安定方便。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心令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离不学定人亲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问云何作明净处观。答以三种行得作分明处。谓能修调适食乐。修时节乐。修威仪乐。遍起诸根。观者谓信等五根不令消灭。无作懈怠。如快马乘车。晓了于相者。善捉意想不急不宽。如巧师绳墨平等无偏。善解作意急离不离。制心令调者。有二种行。以二种行成心调。一多起精进。二心过度处成心调。或住淫处及种种相处。增长乱意成于心调。于坐禅人若多起精进。过度处成心调。以二行应制伏心。以令精进起。每中调适。若往淫处及种种相。增长调心。以二行折伏。以观觅众苦及恶果报。制伏懈心者。以二行成懈怠心。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若多懈怠则欲睡眠。是坐禅人若不得胜定。心无味着故成懈怠。以二行当折伏。谓观功德以起精进。若懈怠睡眠懒心。以四种行能伏。若多食者取懈怠想。转行四威仪。以自作意。于光明相住于露处。令心欢喜无所复着。以三行成无味少方便故。以钝慧故。以不得寂寂乐故。于是坐禅人心若无味。以二种行令得欢喜。一以恐怖。二以欢喜。若观生老死及四恶趣。见诸可畏心生愁恼。若念佛法僧戒施天。见六行功德心生欢喜。心定成舍者。以二行成于禅外地定。以断诸盖心成定。或于所得地以起禅枝。故成心定。
是坐禅人心定有二行。当舍非成住故。中方便调适故。离不学定人。或安定。或外行定。或威仪定。彼人无此不修不学。不应供养修。学人者。若有安定。有外行定及威仪定。应从修学。亦应供养。乐着安者。
此坐禅人。如彼深源。如彼奔泉。如彼低树。常乐恭敬。多所修行。行此十事因缘生于安定。问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答彼坐禅人善解缘起入寂寂处。其所解相。于所修定随心自在。生其欲乐令心得起。从此身意堪任有用令得受持。从生欢喜心得受持。从生适乐身心得受持。从生光明心得受持。从生悲伤心得受持。以是悲伤令心得静。善取静心心得受持。如是善取。令舍心得受持。从无边烦恼。心得解脱成就受持。以解脱故。彼成一法味。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是故从此胜妙心得增长。如是住受持。起安定方便。如是善解缘起。及心受持不久起定。
彼坐禅人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于寂静处心所成就。有喜有乐得于初禅。是地一切入功德。于是离欲者。离有三种。谓身离心离烦恼离。
问云何身离。答远离诸恼出处山野。云何心离。以清净心到胜善处。云何烦恼离。无结累人无生死行处。
复次离有五种。谓伏离彼分离断离猗离出离。
云何伏离。谓修初禅伏于五盖。云何彼分离。谓修达分定伏于诸见。云何断离。谓修出世间道断诸烦恼。云何猗离。谓得果时乐。云何出离。谓涅槃也。
欲者有二种。一者处欲。二者欲烦恼。天堂及人所爱色香味触。此谓欲处。于此欲处起欲染思惟。是谓欲烦恼。从此欲以心别离以伏别离。是远离是出离。是解脱是不相应。是谓离欲。问云何离不善法。答谓不善根有三种。一贪二嗔三痴。与彼相应受想行识及身口意业。此谓不善法。说不善有三种。一自性。二相应。三生缘性。是三不善根。谓贪嗔痴。是名自性。与彼相应受想行识。是名相应。所起身口意业。此谓缘性。以此三不善法。是为远离。是出是脱是不相应。是谓离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