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 > 阅读经典

思益梵天所问经


  仂行品第九(丹无此品幅末尔时文殊师利下为得圣道品第十六(夹注幅末当今本纸左十九行))

  尔时等行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诸佛菩提为大饶益如所说行精进众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说行者。虽值百千万佛。无能为也。当知从勤精进得出菩提。尔时文殊师利谓等行菩萨。善男子。汝知菩萨云何行名勤精进。答言。若菩萨能得圣道。名勤精进。又问。云何行能得圣道。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分别。如是行者。能得圣道。又问。云何名得圣道已。答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见诸法平等。是名得圣道已。又问。平等可得见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见则非平等。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若行者于平等中不见诸法。是名得圣道已。文殊师利言。何故不见。思益言。离二相故不见。不见即是正见。又问。谁能正见世间。答言。不坏世间相者。又问。云何为不坏世间相。答言。色如无别无异。受想行识如无别无异。若行者见五阴平等如相。是名正见世间。又问。何等是世间相。答言。灭尽是世间相。又问。灭尽相复可尽耶。答言。灭尽相者不可尽也。又问。何故说言世间。是灭尽相。答言。世间毕竟尽相。是相不可尽。所以者何。已尽者不复尽也。又问。佛不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耶。答言。世间是尽相终不可尽。是故。佛说一切有为法是尽相。又问。何故数名有为法。答言。以尽相故名有为法。又问。有为法者为住何所。答言。无为性中住。又问。有为法无为法有何差别。答言。有为法无为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说言是有为是无为。若求有为无为实相。则无差别。以实相无差别故。又问。何等是诸法实相义。答言。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又问。何等为义。答言。以文字说令人得解故名为义。所以者何。实相义者不如文字所说。诸佛虽以文字有所言说。而于实相无所增减。文殊师利。一切言说皆非言说。是故佛语名不可说。诸佛不可以言相说故。又问。云何得说佛相。答言。诸佛如来不可以色身说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说相。不可以诸功德法说相。又问。诸佛可离色身三十二相诸功德法。而说相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诸功德法如。诸佛不即。是如。亦不离如。如是可说佛相。不失如故。又问。诸佛世尊得何等故号名为佛。答言。诸佛世尊通达诸法性相如故。说名如来正遍知者。

  志大乘品第十(丹大乘行品第十七)

  于是等行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发行大乘。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菩萨不坏色  发行菩提心
知色即菩提  是名行菩提
知色菩提然  等入于如相
不坏诸法性  是名行菩提
不坏诸法性  则为菩提义
是菩提义中  亦无有菩提
正行第一义  是名行菩提
愚于阴界入  而欲求菩提
阴界入即是  离是无菩提
若有诸菩萨  于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舍  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  不分别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则有为  非二则无为
离是二边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过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而圣  是世间福田
行于世间法  处中如莲华
遵修最上道  是名行菩提
世间所行处  悉于是中行
世间所贪著  于中得解脱
菩萨无所畏  不没生死渊
无忧无疲惓  而行菩提道
斯人能善知  法性真实相
是故不分别  是法是非法
行于佛道时  无法可舍离
亦无法可受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无相  犹若如虚空
终不作是念  是相是可相
善知世所行  遍知方便力
能充满一切  众生之所愿
常住于平等  护持佛正法
一切无所念  是则如来法
若有佛无佛  是法常住世
能通达此相  是名护持法
诸法之实相  了达知其义
安住于此中  而为人演说
行于甚深法  魔所不能测
是人于诸法  无所贪著故
愿求诸佛慧  亦不著愿求
是慧于十方  求之不可得
诸佛慧无碍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佛道
其诸乐善人  布施转高尊
舍一切所有  而心不倾动
诸法不可舍  亦复不可取
一切世间法  根本不可得
能知一切法  非施非舍相
是名大施主  于法无所见
是等诸菩萨  不计我我所
是故行施时  不生贪惜心
诸所有布施  皆回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无作无起戒  当住于此中
亦不作是念  我住是持戒
智者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戒清净  犹若如虚空
观身如镜像  言说如响声
心则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软  安处寂灭性
悉除一切恶  通达于善法
持戒及毁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见法性  则持无漏戒
已度忍辱岸  能忍一切恶
于诸众生类  其心常平等
诸法念念灭  其性常不住
于中无骂辱  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  其心终不动
知心不在内  亦复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  皆从四大起
于地水火风  未曾有伤损
通达于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萨行如是  众生不能动
勇猛勤精进  坚住于大乘
是人于身心  而无所依止
虽知生死本  其际不可得
为诸众生故  庄严大誓愿
法无决定生  何许有灭相
本际不可得  为颠倒故说
法性不可议  常住于世间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灭
菩萨念众生  不解是法相
为之勤精进  令得离颠倒
诸佛常不得  众生决定相
而彼弘本愿  当观精进力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不得坚牢相  观之如虚空
从虚妄分别  贪著生苦恼
为斯开法门  令得入涅槃
为彼行精进  而不坏于法
离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进
是等行远离  了达无诤定
独处无愦闹  常畏于生死
乐住于闲居  犹如犀一角
游戏诸禅定  明达诸神通
心常住平等  处空闲聚落
威仪无变异  恒乐于禅定
信解常定法  及寂灭无漏
其心得解脱  故说常定者
自住平等法  以此导众生
不违平等行  故说常定者
志念常坚固  不忘菩提心
亦能化众生  故说常定者
常念于诸佛  真实法性身
远离色身相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法  如诸法实相
亦无有忆念  故说常定者
常修念于僧  僧即是无为
离数及非数  常入如是者
悉见十方佛  一切众生类
而于眼色中  终不生二相
诸佛所说法  一切能听受
而于耳声中  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  知诸众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别
忆念过去世  如恒河沙劫
是先及是后  亦复不分别
能至无量土  现诸神通力
而于身心中  无有疲倦想
分别知诸法  乐说辩无尽
于无央数劫  开示法性相
智慧度彼岸  善解阴界入
常为众生说  无取无戏论
善知因缘法  远离二边相
知是烦恼因  亦知是净因
信解因缘法  则无诸邪见
法皆属因缘  无有定根本
我见与佛见  空见生死见
涅槃之见等  皆无是诸见
无量智慧光  知诸法实相
无闇无障碍  是行菩提道
是乘名大乘  不可思议乘
悉容受众生  犹不尽其量
一切诸乘中  是乘为第一
如是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无上乘  能悉受众生
若行此无量  虚空之大乘
于一切众生  无有悭吝心
虚空无有量  亦无有形色
大乘亦如是  无量无障碍
若一切众生  乘于此大乘
当观是乘相  宽博多所容
无量无数劫  说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不可得穷尽
若人闻是经  乃至持一偈
永脱于诸难  得到安隐处
敬念此经者  舍是身已后
终不堕恶道  常生天人中
于后恶世时  若得闻是经
我皆与授记  究竟成佛道
若住此经者  佛法在是人
是人在佛法  亦能转法轮
若人持是经  能转无量劫
生死诸往来  得近于佛道
若能持是经  精进大智慧
是名极勇猛  能破魔军众
我于燃灯佛  住忍得受记
若有乐是经  我授记亦然
若人于佛后  能解说是经
佛虽不在世  为能作佛事

  佛说是偈时。五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行道品第十一(丹发菩提心品第十八)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人发菩提愿。是为邪愿。所以者何。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计得菩提而发愿者。是人诸所作行皆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菩提无有住处。不应发愿。世尊。譬如有人愿得虚空。宁得虚空不。佛言。不也。世尊。菩萨亦复如是。发同虚空相菩提之愿。即是发虚空愿。菩提出过三世非是受相。不可愿也。若菩萨起二相。发菩提心作是念。生死与菩提异。邪见与菩提异。涅槃与菩提异。是则不行菩提道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萨行一切法而于法无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又问。云何出过一切所行。是行菩提。答言。离眼耳鼻舌身意诸缘相。是名出过一切所行又问。出过有何义。答言。不出过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又问。云何是发菩提愿答言。当如菩提。又问。云何为菩提。答言。菩提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菩萨应以三世清净心发菩提愿。梵天。如过去未来现在法。从本以来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说。如是发愿无所发愿。是发一切愿。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萨婆若。又问。何故说言萨婆若。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萨婆若。又问。何等是真智慧。答言。无变异相。如众生无变。异相真智慧亦无变异相。又问。云何是众生相。答言。假名字毕竟离是众生相。如是相则无变异。名众生与菩提异。是为变异。如菩提相众生亦尔。是故无变异。菩提不可以余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平等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无有变异。所以者何。如虚空无变异相。一切诸法亦无变异相。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如来是实语者。能说如是法。文殊师利言。如来于法无所说。何以故。如来尚不得诸法。何况说法。思益言。如来岂不说诸法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耶。文殊师利言。于汝意云何。是虚空可说可分别不。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今说虚空名字。以所说故有生有灭耶。思益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不以说故诸法有生有灭。如此说法是不可说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诲。是无所教诲。所以者何。如说法性不说法性亦如是。是故说一切法住于如中。是如亦无所住。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四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称叹品第十二(丹无此品名)

  尔时释梵四天王俱在会中。即以天花散于佛上而作是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文殊师利说是法。有信解者当知是人能破魔怨。所以者何。文殊师利今所说法。能破一切邪见妄想。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不惊不怖。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若是经所在之处。当知此处则为诸佛拥护受用。若闻是经处。当知此处转于法轮。是经在所住处。聚落村邑山林旷野。塔寺僧坊经行之处。诸魔外道贪著之人不能侵娆。世尊。若人多供养过去诸佛。乃能得闻如是经典。世尊。我等于此经中得智慧光明。而不能得报佛及文殊师利思益梵天之恩。世尊。我等所从闻经。于是法师生世尊想。我等常当随侍说是经者。此善男子常为诸天之所拥护。若人书写是经读诵解说时。无量诸天为听法故来至其所。

  咏德品第十三(丹无此品名)

  尔时世尊赞释梵四天王等大众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以为一分。闻是经者所得功德以为一分。福胜于彼。置是三千大千世界。若恒河沙等十方世界满中珍宝。闻是经者所得功德。复胜于彼。诸善男子。若欲得功德者当听是经。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财富。欲得眷属。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乐人乐。欲得名称。欲得多闻忆念坚固正行威仪戒定智慧解达经书。欲得善知识。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与一切众生乐具。欲得涅槃者。当听是经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广为人说。诸善男子。若行是经者。我不见其人不得如此具足快乐。诸善男子。我今语汝。若人所从闻是经处。若和上。若阿阇梨。我不见世间供养之具。能报其恩。是法出于世间。世间供养所不能报。是法度于世间。世间财物所不能报。是法无染。染污之物所不能报。诸善男子。是法余无能报。惟有一事如说修行。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亦为恭敬于师净毕报恩。是名不空食人信施。是名顺如来语顺如来教。是名越渡诸流。是名过诸险道。是名建立胜幢。是名能破敌阵。是名师子之王。无所畏故。是名象王心。柔软故。是名牛王。外道论师无能坏故。是名医王。能疗一切众生病故。是名无所惊怖。能说甚深法故。是名能具足舍。舍诸烦恼故。是名持清净戒。究尽善法故。是名得大忍辱。离我我所故。是名大精进力。于无量劫心无倦故。是名具足禅定。常念系心住一处故。是名有大智慧。善解言说诸章句故。是名有大威德。以无量福庄严身相故。是名有大威德。能蔽日月诸光明故。是名大力。持佛十力故。是名大云。能震法雷故。是名大雨。能灭烦恼尘故。是名为舍。至涅槃故。是名大救。救生死畏故。是名灯明。离无明闇故。是名归趣。魔所怖者之所依故。是名众生究竟之道。是名得位。坐道场故。是名已得法眼。是名见诸法如。是名知空法相。是名安住大悲。是名安立大慈。是名不舍一切众生。是名背于小乘。是名向于大乘。是名除舍颠倒。是名至于平等。是名入于法位。是名安住道场。是名破坏诸魔。是名转于法轮。诸善男子。我若一劫若减一劫。称扬赞叹说是如说修行功德。不可穷尽。如来之辩亦不可尽。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经典
温馨提示: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