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 > 阅读经典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时,舍利子,佛神力故,便见东方有一佛土,去此佛土过百千界,其中如来现为无量人、天等众宣说正法。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汝见东方过百千界有一佛土,现有如来为无量众说正法不?”
  舍利子言:“唯然!已见!未知彼界、彼佛何名?”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彼佛世界名曰明灯,其中如来、应、正等觉现说法者,号为月光。彼佛有一声闻弟子,名为有顶,神通第一,以神通力往余世界,右手拨取妙高山王,上升梵世投之于下;彼适投已发诚谛言:‘若菩萨戒,除如来戒,于余净戒若有漏、若无漏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如是所说不虚妄者,令此山王虚空中住。’言已便住更不复下。”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复见彼妙高山王住虚空中更不下不?”
  时,舍利子白言:“已见,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今彼山王住虚空者,由依菩萨所有净戒,除如来戒,发诚谛言普胜异生、声闻等戒,是故我说决定不虚。彼佛众中声闻弟子,以神通力往余世界,右手拨取妙高山王,上升梵世投之于下,投已复发诚谛之言,言已山王住虚空者,为证我说定不虚妄。时,彼如来声闻弟子,依菩萨戒发诚谛言,令彼山王还住本处。”
  时,舍利子见已赞言:“甚奇,世尊!所言诚谛。诸菩萨戒威力难思,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若有欲胜菩萨戒者,当知彼欲胜如来戒。所以者何?除如来戒,定无能胜菩萨戒者。若修菩萨净戒圆满,即名如来、应、正等觉,是故菩萨戒不可胜。”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有退菩萨所有净戒岂难胜耶?”
  舍利子言:“定无菩萨住菩萨心有退转者,若有退转便非菩萨。如善射师箭不中的,应知彼类非善射师;菩萨亦尔,若不能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虽复勤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不回向一切智智,当知彼非具戒菩萨。
  “又,满慈子,若有菩萨修诸功德,不解云何菩萨回向一切智智而缘声闻或独觉地所有功德,谓是所求一切智智,当知彼类犹得名为具戒菩萨。何以故?满慈子,彼无菩萨方便善巧,不解回向一切智智,缘二乘地所有功德,谓是所求一切智智,意乐不坏故,亦名为具戒菩萨。持菩萨戒由有回向一切智智故,得名为持菩萨戒,摄受净戒波罗蜜多。彼于后时若遇善友,能缘真实一切智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定当证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八十七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四
  “又,满慈子,有二菩萨俱证无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若诸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火宅中有众宝聚,有人求宝入此宅中,其人尔时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死于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宝而出。如是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持宝出。是故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速证实际岂非菩萨方便善巧?”
  舍利子言:“速证实际非为菩萨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堕二乘地非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无方便善巧等流果,退失所求大菩提故。夫为菩萨求大菩提,饶益有情不求实际,故证实际非巧便果。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施,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布施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护戒,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净戒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忍,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安忍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精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精进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静虑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般若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内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行于内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行于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无明,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于无明。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行乃至老死。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苦圣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苦圣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集、灭、道圣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集、灭、道圣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静虑,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静虑。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无量、四无色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无量、四无色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念住,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念住。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空解脱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空解脱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无相、无愿解脱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无相、无愿解脱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解脱,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解脱。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净观地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净观地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种性地智乃至如来地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极喜地,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极喜地。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离垢地乃至法云地。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陀罗尼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陀罗尼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三摩地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五眼,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于五眼。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六神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六神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如来十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如来十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三十二相,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三十二相。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十随好,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十随好。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无忘失法,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无忘失法。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恒住舍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恒住舍性。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严净佛土,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严净佛土。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成熟有情,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成熟有情。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随喜他诸功德,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随喜他诸功德。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回向一切智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回向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以一食施所获功德,胜余菩萨住经殑伽沙数大劫舍转轮王上妙饮食布施一切所获功德。’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行布施。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一心集诸功德,胜余菩萨住经殑伽沙数大劫集诸功德。’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集诸功德。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方便善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方便善巧。
  “具寿当知,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修诸功德,若起如是种种思惟,应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满慈子,菩萨不应欲胜菩萨,菩萨不应轻慢菩萨,菩萨不应降伏菩萨;菩萨于余诸菩萨所供养恭敬,应如供养恭敬如来。”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为但应恭敬菩萨,为亦应恭敬诸余有情?”
  舍利子言:“诸菩萨众应普恭敬一切有情,谓诸菩萨如敬如来,如是亦应敬余菩萨;如敬菩萨,如是亦应敬余有情,心无差别。何以故?满慈子,诸菩萨众于诸有情心应谦下,应深恭敬,应与自在,应离憍慢。如是菩萨于诸有情,深心恭敬如佛菩萨。如是菩萨应作是念:‘我证无上正等觉时,当为有情说深法要,令断烦恼得般涅槃,或得菩提究竟安乐,或令解脱诸恶趣苦。’
  “又,满慈子,如是菩萨于有情类应起慈心,于诸有情心离憍慢,作如是念:‘我当修学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所以者何?第一性者所谓佛性,我当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成佛。’如是菩萨于有情类皆起慈心,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此法王位最胜最尊,于法有情俱得自在。是故菩萨摩诃萨众应普恭敬一切有情,慈心遍满无拣别故,如来法身遍一切故。”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云何菩萨作如是念:‘我当恭敬一切有情,我证无上正等觉已,教诫教授一切有情,皆令证得最第一性,一切皆得居法王位。’如工幻师或彼弟子,于四衢道幻作大王及四种军勇健难敌,此中幻王不作是念:‘我今具有四种勇军势力难敌。’四种幻军不作是念:‘我等一切皆属大王,随王意转。’何以故?舍利子,此中一切若王、若军、皆非实有、都无自性,实有自性皆所不摄。如世尊说诸法如幻,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既皆如幻谁恭敬谁?谁复令谁得第一性?居法王位说何等法?”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经典
温馨提示: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体验更佳。